俄斯加入W TO对中俄经贸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战略安排与策略选择(下)
(二)政府到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双方产业升级
1.通过产业集群推进科技产业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俄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迫切须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相对而言,
俄方具有技术优势,中方具有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中俄可以优势互补,在生物技术、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核能、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各种科技孵化器、园区或基地,是加快推进中俄科技产业化的有效模式。
2.构建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和风险防范机制。缺乏资金支持和风险担保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建议:(1)科技部每年应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和开发俄罗斯技术;(2)在国家支持下,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着重支持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3)打造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扩大政策性信贷投放总量;(4)支持各商业银行解决边境县市金融机构权限小、授信额度低的问题;(5)支持有条件的边境地市组建地方投融资公司;(6)扩大担保公司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3.打造对俄深度合作的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板块、“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等为依托,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边境口岸为节点,加速推进生产型出口产业集群崛起。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区位、资源、产业、交通、科技和人才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区域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产业群。依托龙头企业和项目,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放大工业企业能量,不断提高其外向度。重点打造汽车、航空、机电、医药、石化、绿色食品、纺织和新材料等外向型产业。
4.通过合作方式创新提高合作效率。除了传统的成套设备进出口外,还应采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顾问咨询、技术服务、人员交流培训、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多层面地开展对俄技术合作。今后,在已有的合作方式的基础上,对俄科技合作应更多地转向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科技中心、共建科技园等。对合作主体可采取政府协调引导型、民间先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等。应大胆借鉴俄与西方国家合作的经验,如建立中俄合营企业和商业风险投资公司等。
5.充分发挥境外园区的引擎和集聚效应。黑龙江省在俄建立了多个组装加工园区。应加强进口木材贸易及落地加工能力和检疫处理能力;推进质量工作机制,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共同推动质量监管工作;开展进口俄木材情况调研和检查工作,掌握各园区的实际加工情况;与相关省区检验检疫局沟通,统一监管步骤和做法;指导并规范加工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制定冬季境外预检工作程序,提升境外预检工作质量。
6.发挥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的资源整合作用。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倡议成立的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旨在推动建立对俄科技合作基地间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使北方的人才、渠道、技术优势与南方的资金、市场优势有效结合。该联盟为中国对俄科技合作基地间经验互学、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有效地增进基地间的优势互补和务实合作。只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联盟方能在整合对俄科技合作资源、提升合作规模和档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7.加快组建对俄电力合作联盟等产业合作共同体。2011年1月10日,由黑龙江省商务厅组织推动的对俄电力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聚集了黑龙江省与电力行业有关的商贸、科研、金融、物流等机构或企业,并吸纳了国内电力设备行业翘楚。它将以深度开拓俄电力工程领域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在智力、法律、资金等方面为合作提供保证,以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此类产业合作共同体的发展,中方应在国内设立推进工作组,政府部门还应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信贷资金等支持。同时,应加快成立林业、农业、矿产、煤炭和新能源等产业合作共同体。
(三)保障有力:构建高效的中俄贸易服务保障体系
1.强化政策保障体系以提升边境口岸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在国家层面上,应尽快出台符合WTO要求的长期、稳定、统一、规范的边境贸易政策以及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大对木材、矿产等资源类进口商品的政策倾斜,鼓励中国企业同俄罗斯伙伴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往来,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商品的出口;对地方政府来说,要用好、用足国家已经出台的支持边境地区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做好配套落实工作,吸引全国各地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对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对俄合作项目的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积极试点私募股权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三是推进金融创新,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拓宽贷款抵押范围、丰富担保措施、增加贷款规模;四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通过政策性贷款、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对俄产业合作项目;五是遵循国际惯例谋划包装项目,更多地使用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六是建立和完善中俄跨国结算服务体系,积极推行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机制。
3.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以防范对俄投资风险。着力培养精通俄语的律师,组建对俄投资法律顾问队伍,设立对俄投资专业法律咨询机构,从法律的角度对赴俄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参与合同的起草和项目的谈判,为经营中产生的纠纷代理诉讼或申请仲裁;注重收集、翻译、整理、编辑俄罗斯法律法规中与中国对俄合作有关的条款,编发《实用俄罗斯法律法规简报》供企业参考;及时总结赴俄投资企业的经验教训,通过案例分析给企业以警示和启迪。
4.建立人才智力保障体系以增强经贸发展后劲。通过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精通外语、掌握国际经贸知识、熟悉俄罗斯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金融、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以及国内外大企业落地生根,集聚一批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急需的高科技人才。
5.完善信息交流体系以打造国际化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调研工作,加大境外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和情况反馈,跟踪研究俄政策法规及其变动趋势,密切关注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发展当好参谋。建立中俄经贸合作信息互通平台,与俄方形成固定的信息沟通渠道,逐步建立全方位、统一的中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中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立对俄科技信息统一门户以统一设计和管理。
6.强化国家对俄经贸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哈洽会”等的对俄合作平台作用,切实办好“牡丹江木博会”、“齐齐哈尔绿博会”、佳木斯国际农机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利用国内各种展会推介对俄合作项目;在俄举办中国名优产品展销会,以推介中国技术和产品;以“哈洽会”和“冰洽会”为契机,开展科技项目洽谈和对接;继续办好中俄人才交流合作专题讲演会、中俄高端人才交流周等人才智力推介和项目对接会;加快推进绥芬河中国名优商品展销中心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名优商品展示中心建设;积极参加俄国际汽车展、莫斯科国际食品展等境外展会,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夯实基础: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创造良好环境
中俄两国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改善双边贸易、促进相互投资的政策法规,进一步修订《中俄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使两国经贸法规调节体系更加完善;应尽量简化双边贸易、投资的行政审批程序;跨境运输、金融服务、安全检验、卫生检疫、报关报检等职能部门实行必要的整合,组成协调统一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构,为两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创造良好环境,为双方企业提供一站式快捷、高效的服务。
1.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企业的跨国并购。充分发挥中俄产业领域互补性强的独特优势,双方应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中方应加大支持本国企业参与俄企业的跨国并购力度,纵向推进中俄两国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双边投资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支撑。中国企业还应抓住俄创办经济特区的机遇,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俄经济特区。
2.加强双方在贸易标准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当前,影响国际贸易的关税、许可证、配额等因素正逐年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非关税壁垒,而其中常见的就是标准化问题。因此,必须从中国对俄贸易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与国际贸易规范和标准接轨。同时,也要关注俄方技术法规、标准和产品认证的实施状况,跟踪研究俄技术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时向中国企业提供咨询和预警,以保证中国对俄出口产品符合俄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标准。加强与俄方在贸易标准化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对外贸易产品标准的转化和互认。
3.培育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经营的新主体。中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实现规范化经营,使其做强、做大;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中俄双边经贸往来。中俄两国双向投资和技术合作既要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创新和补充作用,更要吸引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参与其中,形成由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梯次结构,以促进未来中俄经贸关系密切发展,实现双边贸易的正规化与灵活性的有机融合。
4.实施名牌战略,主动出击以质取胜。实施名牌战略,在俄辟建中国名牌产品商店和精品店,使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中国商品从地摊走进商店,与其他国家商品平等竞争。积极研究探索向俄出口深加工产品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抓住俄罗斯水果、蔬菜、肉类、日用消费品自给率低的契机,抢先占领俄食品和日用品市场。积极与国内果菜生产企业联营、联合,共同推进对俄出口贸易。在注重商品质量的同时,完善售后服务等出口配套措施,提高中国商品的诚信度和竞争力。
总之,俄“入世”后将为中国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中俄两个WTO成员将面临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同时,两国新型的经济关系及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又给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带来积极变化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此,应采用新的思维和视角判断中俄经贸发展走势,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高度谋划和推进中俄经贸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升贸易层次和水平;实现边境口岸均衡发展,打好对外开放总体战;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制定灵活务实的市场发展战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 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