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相异性研究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是覆盖欧亚大部分地区的区域性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其在打击“三股势力”、组织开展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以及各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此基础上以中俄两国经济竞争力为切入点,从成员国的国家战略、经济利益、结构矛盾、外部干涉等视角深入分析了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异性的各种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上合组织 经济一体化 相异性
作者简介:赵金龙:1975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萧莘玥: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1年6月14日,中、俄、哈、吉、塔“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联合声明,吸收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机制。15日,六国元首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上合组织拥有金融、经济、科技、军工和人口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成员国家人口加起来超过15亿,面积占到了整个欧亚大陆的6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最初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已经包括了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先后签署,经贸合作在成员国合作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但是,由于上合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目标相异性,导致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层次较低,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诸如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等高水平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方向仍然在交通基础设施、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和工程项目等领域的合作。虽然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运行机制繁多,但是从具体合作项目的成效来说,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在概念、框架和形式上,实质性、突破性的经济合作成果并不多见。[3]
由于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异,中俄两国一直成为上合组织的主导性力量。具体来说,俄罗斯非常希望上合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声音讲话,而中国则强调上合组织在经贸和货币领域的经济合作。中俄两个大国实质上发挥了上合组织政治与经济合作进程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和竞争力的逐渐增强,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领域的主导作用尤为突出。因此,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相异性主要体现为中国与俄罗斯在上合组织经济合作方式、方向、功能和地位等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和分歧。因此,中俄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与利益竞合将最终决定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方向、形式、步骤与效果。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方坚持的基本发展方向之一,相异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重点、实施步骤、合作方式与发展优先顺序的差异。这种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相异性主要由于各国因阶段性战略重点和利益诉求差异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而非实质性的经济战略上的对抗。对中国而言,深入发展与上合组织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对国际原材料的需求)、区域发展环境的稳定与繁荣(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特点),国际战略的协调与对冲(针对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TPP战略等等),而且对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 上合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特点
十一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量占各自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据我国海关信息网统计,中国同中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以年均40%左右速度增长。2011年,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合计1134.5亿美元,比2001年121.5亿美元提高了近9.3倍,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増幅。2011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1年来,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除双边贸易额保持高速增长外,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逐步优化,经济互补性增强。我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各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装与纺织品、电器机械、电信与录音音响设备等商品。我国主要进口商品集中在原油、矿产、木材等资源性商品和原材料等。
按照SITC两位数分类,2011年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前十类商品全部分属于制成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和包含纺织品和服装等的杂项制成品,占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66.8%。而从俄罗斯进口的产品则主要是石油、木材、金属、煤炭、化学品等。其中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及石油产品的进口占俄罗斯对中国总出口量的52.2%。
服装和纺织品是2011年我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主要商品,占出口总额的45.3%;我国从哈国主要进口石油、金属和金属矿砂、化学品和钢铁,四类产品占2011年我国从哈国进口总量的97.9%。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纺织品、服装和鞋子,三类出口品占2011年我国对吉国出口总量的72.8%;我国的主要进口品则为金属矿砂、皮革与毛皮、石油和有色金属,2011年占从我国从吉国总进口额的92.8%。我国对塔吉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品为服装、纺织品、鞋子、非金属矿产和金属制品,2011年占我国对塔总出口额的71.4%;而我国主要从塔国进口金属矿砂和废料,同年该类产品占中国自塔总进口额的90.5%。我国主要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钢铁、工业机械、电信与音响设备和金属制品等,上述几类产品占我国2011年对乌总出口额的42.1%;我国主要从乌国进口纺织纤维、无机化学品、纱线和石油,占2011年我国自乌进口总额的95.5%。
通过我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进出口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与俄、哈、吉、塔、乌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垂直型分工的特征,中国主要向这些国家出口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器、机械等制成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品与服装、鞋子等。而中国的进口产品则主要表现为石油及其制品、矿产品、金属矿砂、煤炭等。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如果能够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遇到的能源瓶颈问题和持续性增长都将具有巨大作用。
二 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一)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面临WTO谈判进程停滞不前的尴尬,以FTA(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地区主义对全球贸易秩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多边贸易合作的缓慢进展(Bhagwati ,2008)、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Mansfield et al.,2002)、地缘政治稳定性的诉求(Martin et al. ,2010)、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Harvie et al.,2006)等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发生,中国开始在双边层面上与贸易伙伴国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4]
为了促进中国的外贸发展,调整外贸结构,增强中国外贸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政府在本世纪初开始实施FTA战略。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与多边经贸合作。”[5] 2001 年5月,中国加入亚太贸易协定(曼谷协定),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协议。此后,中国陆续签署了中国-东盟FTA、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的CEPA、中国-东盟FTA、中国-巴基斯坦FTA、中国-智利FTA、中国-新西兰FTA等多个FTA。目前正在与冰岛、挪威、海合会、澳大利亚以及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十多个国家进行FTA 谈判。
(二)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俄罗斯与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从未停止。围绕自身的利益和现实需求,各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机构。2003年开始,俄罗斯开始变换策略,在独联体内选择部分国家来发展实质性的紧密的经济合作,以替代原独联体内松散的经济关系。另外,在独联体经济合作功能日益萎缩的同时,原独联体区域内一些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独联体成员国纵横捭阖、相互博弈,诞生、重组了一系列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相互交叉、部分重合,形成了原独联体版图内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潮。然而,大多数一体化组织或缺乏实质内容,或影响范围有限。目前,有独联体成员参加的区域合作组织,仅有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比较稳定,且有实质性进展。
1994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统一经济空间条约,从而揭开了中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1994年7月,上述3国元首就经济和政治一体化问题签订了一系列协议。1998年3月,塔吉克斯坦加入该组织,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6月,该共同体四国元首签署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建立统一经济空间行动纲领的决议。2002年2月,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准备通过增加政治和安全合作弥补经济动力之不足。2004年10月,俄罗斯加入“中亚合作组织”,同时承诺对中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中亚各国受地缘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制约,它们的经济发展难以离开俄罗斯。事实证明缺少俄罗斯的中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难以持续。
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协调四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成立“四国关税联盟”。1999年2月,塔吉克斯坦加入该联盟。2000年10月,上述五国签署条约将“关税联盟”改组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现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统一经济合作组织。从2004年1月1日起,“欧亚经济共同体”开始实行统一的商品完税证明,这一完税证明在各成员国范围内拥有同等的效力。2005年10月,中亚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做出决定,将该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区域内部的一体化进程走到了终点[6]。
然而,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共同体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建立由所有成员参加的关税同盟难度较大。为了加快关税同盟的建设步伐,2006年8月16日,共同体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区别对待、渐进提升的原则,由俄白哈三国先行签订建立关税同盟的协议,其他成员将视准备程度逐步加入。2010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决定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成立关税同盟,同年7月三国实现对外关税的统一。2011年7月起,它们取消了相互之间的海关。2012年1月1日,三国启动统一经济空间,目标是在2015年前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吉尔吉斯斯坦已申请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塔吉克斯坦也表达了加入关税同盟的意愿。
纵观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发现俄罗斯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始终起着领导作用。这既符合了俄罗斯获取国家利益、建立国际政治与战略威望的现实目标,又反映了中亚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长期愿望。
三 中俄两国经济与贸易的竞争力研究
上合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相异性,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对待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方式、合作深度、发展方向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认识。由于中俄两国拥有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实力,同时考虑到俄罗斯对中亚四国的影响力,我们认为相异性突出反映了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结构性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中俄两国针对上合组织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结构功能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和利益诉求,同时这种相异性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当前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布局和特点。因此,我们针对中俄两国的经贸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能从经济视角揭示中俄两国对待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进程态度迥异的原因。
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GDP的快速增长以及内部需求的迅速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中俄经贸关系在已处于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该水平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合作潜力仍有差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11年,中国出口18983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0.40%,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年,俄罗斯出口522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86%,排名世界第九。
本节主要通过统计数据与计量指标,对比分析中俄两国之间的经贸竞争力。首先,分析中俄两国的出口结构与出口市场,以便研究两国的出口竞争现况。然后引入出口相似度指数(ESI)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两国之间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而比较两国经济的竞争力。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美国数据源自美国商务部贸易统计。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采用HS2002标准下2002-2011的数据。
(一)中俄出口结构对比
1.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的出口主要流向欧盟、美国和东亚地区,其中欧盟、美国和香港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8.8%、17.1%和14.1%。俄罗斯出口市场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具体而言,俄罗斯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中国、乌克兰和美国,其中最重要的出口伙伴是欧盟,占其出口总额的48.4%,其次属中国,占7.3%,对乌克兰、美国和土耳其的出口均占总额约3-4%。总的来说,双方除了周边市场,都重视在欧洲市场的竞争,美国市场也成为重要的第三方市场。
2.出口产品结构
2011年,中国主要出口机电设备及其零件(第八十五章)、纺织原料及制品(第六十一、六十二章)、光学仪器及设备(第九十章)、运输设备(第八十六章)、塑料制品(第三十九章)以及钢铁制品(第七十三章)等,前十类出口产品出口额为12526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65.9%。同年,俄罗斯出口前十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0.6%,出口额为4688亿美元,其中最重要产品为矿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7.0%,其他重要产品为贱金属制品、化学工业产品、木材制品和机械器具等。俄罗斯在出口产品的结构方面体现了更高的集中性。从表一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十大出口产品中仅有1类重合,这说明两国在出口结构上存在弱竞争关系。
表一 2011年中俄前十类出口产品
中国 | | | 俄罗斯 | | ||||||
HS | 出口额 | 占总出口 | 占世界出口 | | HS | 出口额 | 占总出口 | 占世界出口 | ||
| (亿美元) | 比重(%) | 比重(%) | | | (亿美元) | 比重(%) | 比重(%) | ||
85 | 4374 | 23.0 | 22.2 | | 27 | 3465 | 67.0 | 16.0 | ||
84 | 3619 | 19.1 | 17.9 | | 99 | 560 | 10.8 | 11.0 | ||
61 | 802 | 4.2 | 42.5 | | 72 | 220 | 4.3 | 4.9 | ||
62 | 631 | 3.3 | 35.8 | | 31 | 101 | 1.9 | 15.1 | ||
90 | 607 | 3.2 | 12.1 | | 76 | 77 | 1.5 | 4.8 | ||
94 | 593 | 3.1 | 32.4 | | 44 | 70 | 1.3 | 6.1 | ||
73 | 512 | 2.7 | 18.0 | | 84 | 53 | 1.0 | 0.3 | ||
87 | 495 | 2.6 | 4.0 | | 74 | 50 | 1.0 | 2.9 | ||
39 | 457 | 2.4% | 8.9% | | 75 | 47 | 0.9% | 15.2% | ||
89 | 436 | 2.3% | 24.3% | | 28 | 45 | 0.9% | 3.8% | ||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二)中俄出口竞争力对比
1.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
运用产品相似度指数对中国与俄罗斯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从表二可知,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与俄罗斯的ESI指数在09年以前保持在20%左右,09年之后,相似度指数下降到8%以下,双方经贸竞争有越来越弱的趋势。
在美国市场上,从2005年开始,ESI指数低于全球市场和欧盟市场,双方出口结构呈现出越来越不同。指数在全球市场上的下降,意味着中俄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国的商品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在欧盟市场上,从2002年到2008年都维持在10%的相似度上,近三年来都下调至一位数,但2011年比2010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原因大致可解释为欧洲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势并未缓解,反而欧元区外围国家产业结构薄弱,经济恢复慢。由于俄罗斯近50%的出口都指向欧盟市场,两国在其上的争夺稍大于全球市场与美国市场,但由于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不到10%,因此两国总体上呈现出极弱的竞争关系。
表二 中俄两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
| ESI(全球市场) | ESI(欧盟市场) | ESI(美国市场) |
2002 | 21.3 | 10.8 | 13.4 |
2003 | 20.4 | 9.1 | 13.1 |
2004 | 20.4 | 10.1 | 11.0 |
2005 | 18.9 | 9.4 | 9.1 |
2006 | 19.0 | 9.6 | 8.8 |
2007 | 19.4 | 11.1 | 7.9 |
2008 | 18.5 | 10.2 | 7.9 |
2009 | 16.3 | 7.8 | 6.4 |
2010 | 7.2 | 7.5 | 6.7 |
2011 | 7.1 | 8.7 | 6.7 |
数据来源:全球市场与欧盟市场ESI指数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
美国市场指数根据美国商务部Trade Stats Express数据库计算。
2. 斯皮尔曼等级系数
根据计算出的三个市场的RCA指数,通过SPSS软件可以测算斯皮尔曼等级系数,从而进一步得到中俄两国的总体竞争性状况,具体结果如表三。
表三 中俄两国的斯皮尔曼等级系数
年份 | 全球市场 | 美国市场 | 欧盟市场 |
2002 | -0.296** | 0.101 | -0.194 |
2003 | -0.294** | 0.133 | -0.199 |
2004 | -0.310** | 0.153 | -0.214* |
2005 | -0.286** | 0.048 | -0.191 |
2006 | -0.260* | 0.136 | -0.223* |
2007 | -0.286** | 0.056 | 0.283** |
2008 | -0.344** | 0.144 | -0.265** |
2009 | -0.220** | 0.064 | -0.310** |
2010 | -0.311** | -0.046 | -0.299** |
2011 | -0.338** | 0.111 | -0.272** |
数据来源:指数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
注:“*”表示显著水平为0.05(双侧),“**”表示显著水平为0.01(双侧)
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基于RCA指数的斯皮尔曼等级系数估算,能够发现:在全球市场上,系数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也就是说,两国近十年来在全球市场上整体都是以互补的形态存在,这与出口结构的分析相一致。且两国在重要第三方市场表现出不同的互补性,具体的说,在美国市场上,中俄保持极弱的竞争关系;在欧盟市场上,中俄互补程度较之于美国市场更加明显。
从中俄两国的外贸出口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较弱。然而,这一分析结果恰恰证实了俄罗斯的担忧之处,即:中俄经济处于垂直型分工状态。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制成品和工业品,而主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与原材料。俄认为,一旦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与中国建立FTA,短期内势必会冲击俄罗斯的制造业部门,导致俄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这不仅增加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脆弱性,而且还可能将俄罗斯主导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一体化进程陷入尴尬,使得其他中亚各国无所适从,这将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经济合作中的领导作用,与俄罗斯追逐的世界政治大国目标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四 上合组织框架下经济一体化相异性的原因研究
在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领域,中国最初希望优先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然后再建立“自由贸易区”。WTO进程的缓慢发展、东亚经济危机以及2002年的中国-东盟FTA的签署等事件的综合发酵加速了中国推进构建上合组织FTA的进程。2003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上合组织第二次总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立“上合组织FTA”的构想。然而中国建立上合组织FTA的诉求并未引起其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2005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经济贸易合作纲要》实施措施计划提出了127个具体的合作项目,但却主动回避了与上合组织FTA相关的项目。中国与俄、哈、吉、塔、乌等国之间多层次、相互矛盾与制约的利益结构和关系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对比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在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对待两个组织在经济合作上的实质性态度存在明显差异。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对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合作进程表现积极,而对待上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倡议却一直相对消极,这与中国一贯的推进上合组织FTA的战略存在明显的相异性。
首先,这反映了由于组织成员构成的差异导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获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同。两个经济组织各有五个相同的成员国,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但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欧亚经济共同体包括白俄罗斯。中国的出现打破了俄罗斯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领导作用,这是俄罗斯不愿意看到的。俄罗斯、哈、吉、塔、乌等国普遍认为:中国和他们之间的产业分工一直是一种单纯的资源和制成品垂直市场关系。因此担心上合组织FTA的建立一方面强化了这一趋势,从而造成俄罗斯等国对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面临中国强有利的工业制成品竞争,俄罗斯等国工业经济将面临困境。
其次,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初衷则是联合反对国际恐怖活动,制止恐怖组织的国际渗透,其促进经贸合作的职能在2004年才开始。与上合组织相比,欧亚经济共同体经贸合作的时间不仅长,而且程度也深。2012年,俄白哈三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关税同盟,经济融合程度远高于自由贸易区。而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现在仍处于打基础、塑环境和立项目的初期阶段。俄罗斯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尝试,不仅容易转移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视线,稀释该组织的既有成果,而且也会导致俄罗斯丧失经济合作领导权和主动权的威胁。这是俄罗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俄罗斯反对建立上合组织FTA的立场反映了其现实的利益选择。而中亚其他各国的立场部分反映了俄罗斯的担忧。
第三,中亚区域外国家的竞争与激烈争夺是阻碍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原因。中亚地区是冷战结束后新出现的一个独立地缘政治空间。这一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重要的能源经济价值和特殊的宗教文化,愈来愈成为世界大国利益角逐的焦点。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以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纷纷进入中亚市场,在中亚的能源、科技和贸易等一些领域投资。美日韩与东盟等国已纷纷在中亚地区提出了许多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方案,如2004年6月1日,美国与中亚各国签署了《关于发展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框架协议》;2007年6月30日,欧盟了通过了《欧盟与中亚:新伙伴战略》规划等等,在此形势下,中亚各国待价而沽,不愿意与中国草率建立自由贸易区,而牺牲与区域外发达国家的合作选择权。
最后,俄罗斯于2011年12月17日加入WTO,在最近的几年内,俄罗斯的精力将重点在于消化WTO的成果,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是俄罗斯国际经济战略的另一个支点。
总之,俄罗斯希望以欧亚经济共同体为核心,建立俄罗斯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俄罗斯不希望中亚各国通过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产生过度依赖,从而增加对俄罗斯的离心力,削弱俄罗斯对他们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说中俄两国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导权的竞争是相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经济竞争力的差异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是相异性存在的直接原因;中俄两国的战略选择多元化是相异性出现的现实条件。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取决于中俄两国的战略选择。
五 中国应对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的相异性的措施与对策
(一) 优先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非常重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投入,包括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组织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网站,为其他成员国培训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以及向成员国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中国政府始终是建设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的职能。
但是中国多次提出建立上合组织FTA的主张,但是却频频遭到俄罗斯等部分国家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包括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FTA的倡议和行动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中国可以依托当前已经存在的几个次区域经济组织,然后从单个国家寻求突破,采取大致统一的FTA内容和规则,逐步推广到其他成员国。最后实现上合组织的完全经济一体化。我们建议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目前已经形成的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阿尔泰区域合作区和中吉乌三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等数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可以以这些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选择重点合作领域、分阶段、分地区进行。以点带面,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产业、区域,为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二)分阶段、逐步建立上合组织FTA
中国应当积极鼓励区域内成员通过双边和次区域合作方式,在条件成熟的伙伴之间率先进行FTA谈判,最终过渡到覆盖所有成员的经济一体化。中国应该从哈、吉、塔、乌等国率先寻找最佳的FTA合作伙伴。首先进行次区域FTA的可行性研究,进而确定FTA的内容、减税方案与应对措施,构建统一的、适合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FTA基本架构和法律文件,然后组织力量进行谈判。可以考虑给予率先FTA谈判国家适度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这将有利于促进谈判进程,降低谈判成本。谈判进程应当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同时适当考虑上合组织非谈判国、特别是俄罗斯的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缓和。双边一体化组织的名称最好避开FTA的提法,尽量减少对上合组织非谈判国的刺激。我国对最初谈判对象国做出适度让步、给出优惠条件的目的在于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以中国的一体化方案为基础实现上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
载李进峰,吴宏伟、李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2] 赵金龙:1975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萧莘玥: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3] 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国际贸易问题,2007(6):39-43
[4] Baldwin,Richard & Jaimovich, Dany, 2012. "Are Free Trade Agreements contagiou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lsevier, vol. 88(1), pages 1-16.
[5]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6]孙壮志:《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方向的选择与现实的前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