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研究>反恐合作

民族主义、区域协作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一种地区主义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4:45作者:胡琦、胡静文章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5期

(胡 琦: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系;胡 静:教育与心理系,四川内江641112)

  [摘 要]  发展问题是上海合作组织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民族主义、区域协作等问题,从地区主义的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可以把一些外部力量纳入甚至整合其中,与中亚地区的其他力量展开合作。

  [关键词]  民族主义;地区主义;上海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  D8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6)05-0054-05

  [基金项目]  内江师范学院2006年度科研项目(06NJS-11)

 

  地区主义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而兴起或复兴的世界政治经济现象。关于地区主义的定义纷繁复杂。约瑟夫·奈认为,地区主义是指“以特别的态度在特别的环境中设置的一项程序与技术的结合体”,以使有关政府和民族“在促进相互依存中最大限度地进行彼此间积极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持续合作”。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地区主义是“一种有意的政策”,是“在一个地区性的国家集团中构想和实施的一套优惠性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该集团成员之间进行商品和要素交换”[1]139-144,它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地区化。耿协峰认为,地区主义是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为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等)基于共同的利益而开展的地区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的总称”[2]。肖欢容认为,“地区主义总体上是一种趋势,一种强化各种联系的趋势。这种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多样化的共同特性,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强化共同特性的趋势。地区主义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制度的构建,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秩序安排,是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战略方面联合管理它们的地区事务。”[3]

  地区主义是在二战后兴起的,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旧地区主义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与旧地区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旧地区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军事安全与和平目标。新地区主义关注的目标不局限于传统安全,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生态环境、民主与主权、资源开发、非传统安全等。第二,旧地区主义是囿于国家主权,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内部为了克服共同的危机,采取一些干预成员国内部事务的政策。另外,新地区主义的行为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也是新地区主义的行为体。第三,旧地区主义是一种封闭式的地区主义,它很多时候是一种对外的同盟,排斥外部力量的参与,多表现为对抗的性质。新地区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地区主义,它奉行的不是对抗、结盟的策略而是平等、互利、合作的策略。

一、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民族主义 

  1.上海合作组织的民族主义表现在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上面 

  俄罗斯一直都对中国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在中亚的影响怀有戒心,并且对远东地区的中国非法移民也存警惕之心。在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后,有分析家认为“美国的军事存在填补了俄罗斯由于资源匮乏而无法填补的中亚地区的安全真空。俄罗斯的精英阶层有接受西方在中亚军事存在的想法。他们认为美国的军事存在是中国进入这一地区的阻力。在他们眼里,中国在中亚的存在将会是永久的。然而可以料想到,美国在一段时间后会离开这一地区”[4]。所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还存在巨大分歧。目前全球反恐战争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与俄罗斯形成的反对美国支配地位的联合只是局限于邻近它们的中亚地区。面对美国与英国单方面地进入伊拉克,俄罗斯是与德国、法国站在一起而不是与中国一道反对美、英的行动。 1996年,叶利钦与江泽民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他们在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绕过联合国对别国制裁等问题上缺少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俄罗斯与中国都坚持认为它们有足够的能力单独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战略范围内的任何变化做出反应。“中国与俄罗斯觉得恐怖主义与分离主义是它们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它们与美国是战略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5]美国在与俄罗斯就有争议的事务进行磋商时,充分利用机制的作用,比如“北约—俄罗斯理事会”(NATO-Russian Council)、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这样多少会架空上海合作组织处理中俄关系的能力。

  2.中亚国家对俄罗斯干涉其内政怀有戒心 

  俄罗斯一向视中亚为其“战略后院”,为了保持在中亚市场的优势,它与哈、吉等国组成关税同盟,签订《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以阻止北约的“软东扩”和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扩张。俄罗斯要在中亚地区重新崛起并且再次获得原本属于它的领导地位。为此,俄罗斯在中亚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九一一”事件之后,俄罗斯转变外交战略,允许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因为“俄罗斯认为南面的威胁、伊斯兰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使中亚转变成为一个它与西方有着共同利益的战场。普京意识到以前大国对抗战略在中亚不再有效,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战略。以前实践帝国野心的角逐场所可能成为合作之处。”在乌克兰事件中,俄罗斯曾力挺亲俄领导人亚努科维奇,但事态的发展迅速将俄置于被动地位。吉尔吉斯斯坦政变后,俄罗斯吸取了在乌克兰的教训,采取静观其变、不公开干预的策略。俄罗斯外交策略的转变使中亚国家失去了对俄罗斯的信心,中亚国家认为它们“对俄罗斯过分的倚赖可能会导致它们独立主权的被侵蚀”[6]。为此它们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3.中亚国家的大国平衡外交 

  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中亚的长期存在及其以经 济援助为诱饵,以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为旗号,以对中亚国家提供军事装备等为内容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必然会引起俄罗斯的担心。中亚五国在军事、边境防御、军官训练、装备上仍然对俄罗斯有很大的依赖性。在经济上,里海资源还需用俄罗斯的管道输送到国际市场。中亚国家与俄罗斯都是独联体及欧亚同盟的成员,它们在关税、交通、贸易上有密切的联系。美国不可能解决中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中亚面临的一些争端,有些是政治巨变的结果,有些是历史文化遗留问题,如社会矛盾、民族、宗教问题、边界水源争端 等。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中亚国家经过长期的社会政治改革与外交协商来解决。俄罗斯与中亚的历史文化联系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中亚国家不会过分地疏远与俄罗斯的关系。中亚国家利用与俄罗斯的关系作为进行多边合作的契机,它们认为“与俄罗斯培养的任何关系都可以用以发展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多边有利关系”[7]。另一方面,中亚国家过分依赖美国也会使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僵化,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一直起伏不定,而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是它们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美国在中亚的军事介入“除了导致美国与俄罗斯的竞争以外,还给中亚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机来扩大战略利益和建立多边水平的安全体系”[8]。中亚国家原来只依靠俄罗斯与中国两个核大国来保障自己的安全的时代结束了。在中、俄、美三角关系中,中亚国家的战略空间增大了。哈萨克斯坦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就指出,“将继续执行积极的、多元的、平衡的对外政策,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保障国家的长远利益。”中亚国家根据国家利益采取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削弱了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作用与凝聚力。

  (二)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地区其他国际力量协作的问题 

  1.中亚地区的大国政治 

  中亚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欧亚的桥梁,英国国际政治学家麦金德把中亚及其附近地区称为“大陆腹地”或“心脏地带”。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一书认为,美国想主导世界必须控制欧亚地区,然而为了控制欧亚就必须控制中亚——棋盘的中间地带。中亚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平衡点”的作用。“中亚处于欧盟、俄罗斯、中国三‘极’的中心。中亚的政治走向与经济发展对中国、俄罗斯、欧洲能够产生直接影响。”[9]中亚地缘战略地位与丰富的能源吸引了许多国家。

  早在19世纪初,中亚地区就是两大帝国——俄国、英国进行“大角逐”的重要地区。中亚国家 独立后不仅饱受跨国动荡因素的困扰,而且卷入大国在中亚复杂的关系中。印度与巴基斯坦利用阿富汗战争后中亚局势未稳之势,进入中亚以加强其战略纵深。土耳其借助与中亚地区在民族和宗教上的联系巩固其在中亚的国家利益。“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加强并未给中亚的大国关系带来平衡,中亚地区新一轮的大国角逐开始。比如印度依托中亚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自“九一一”事件爆发,特别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中印关系呈逐渐改善的势头。2003年瓦杰帕伊与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印度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同时也在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早在2000年3月克林顿访问印度时,印美两国首脑就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等重要文件,印美建立了“持久的、政治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但是,美印关系中夹杂着巴基斯坦因素,因为美国需要借助巴基斯坦以便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稳定的、反恐的、亲美的‘塔后政权’”。于是,它又把目标转向了俄罗斯。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了俄罗斯,签署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莫斯科宣言》和《联合声明》,加强两国在经济贸易、原子能、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俄印在阿富汗战后重建的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即都与北方联盟有较深的联系,并且不愿意把阿富汗拱手让给美国。”[10]俄罗斯为了化解对伊拉克政策的不当所造成的后果,积极倡导莫斯科—北京—新德里大三角,尽管由于中、印、俄之间在战略上的重大分歧,中印俄大三角还处于战略构想的状态。上海合作组织为三国轴心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俄罗斯一直强调印度的加入对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性。

  中亚地区“大国竞争与大国合作并行”[11],使上海合作组织在处理与外部国家关系时增加了成员国之间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上海合作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在中亚地区的作用,必须解决好与中亚地区各种其他力量共处的问题。

   2.中亚地区其他国际组织地位突出 

   (1)经济方面 

  中亚国家的对外贸易主体还是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伴随着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推进,2000年10月哈、吉、塔、俄、白五国共同签署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声明和条约。此外,中亚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成绩斐然。中亚国家重视发展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关系,寻求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推动中亚各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亚行将在2004—2006年三年内向中亚五国提供13笔共计2.953亿美元的贷款,并为33个项目提供1 850万美元的技术支持资金,以支持这一地区发展经济。2004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额增加至2 940万欧元。2004年,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在阿拉木图举行,俄罗斯代总理赫里斯坚科表示,共同体将在2006年完成关税同盟的组建工作。

   (2)安全方面 

  中亚国家为了体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倡导了本地区一些合作对话机制。如亚信会议、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伊塞克论坛等。它们在中亚事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哈萨克斯坦首倡的亚信会议,作为维护地区安全的场所,在协调各国立场、加强地区对话、建立包括交换军事信息和视察活动、签订有关协议降低军事对抗的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跨国协调水委员会、阿姆河和锡尔河管理机构、咸海流域问题跨国委员会、咸海国际基金等国际组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独联体在军事防务方面地位显赫。在独联体框架内先后举行了“99独联体南部盾牌”联合指挥作战军事演习、“独联体—2000南方盾牌”首长司令部演习和防空部队司令部演习、“南方—反恐怖”联合军事演习。2001年独联体成员赞同在吉尔吉斯斯坦组建地区反恐中心。2004年1月1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参谋部在莫斯科开始运作。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发生政治动荡之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仍然于2005年4月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了“边界—2005”联合军事演习。这次演习还增加了军队对街头暴动如何反应的内容,有明显对抗美国在中亚地区进行“颜色革命”的倾向。

  中亚地区所面临问题的解决需要除上海合作组织以外的其他国际力量的参与。正如有人认为,“上海合作组织与北约的战略性对话是美国打开通往上海合作组织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通往北约的桥梁。”上海合作组织要把这些组织与国家整合起来必须实行一种开放的合作策略。

二、新地区主义与困境的突破 

  (一)用新地区主义克服民族主义 

  庞中英认为,地区主义经过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起初是民族主义的相互需要,即初级的“放大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借以实现单独成员国不能实现的利益;其后,由于一体化越来越进入民族主权和民族制度层面,反对地区一体化的民族主义力量甚至有加强的可能,地区进程极为艰难,往往是在内外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才得以前行;最后,越来越紧密的一体化使地区主义成为高级的放大了的民族主义,进而出现地区的超民族国家机构。地区的形成既是对原有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的克服,又是一种放大的民族主义[13]。新地区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族主义的对立面,它并不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基于地理位置的邻近而组成地区性共同体的设想与过程。在新地区主义中,地区进程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主权转移,但这不意味着国家会失去主权,而是该地区各国共同行使转移出来的主权。此外,新地区主义中的地区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追求目标,它更强调“地区利益”的作用。因为新地区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地区至上”[14]的原则上面。在新地区主义的框架下,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的制定与调整,不再是传统安全中的“零和博弈”,而是以地区内各国安全利益共赢为基础。所以用新地区主义可以协调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要求,克服地区合作中的国家中心主义。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治风云突变,宣告阿卡耶夫平衡美、俄两国利益的外交策略失败。这表明中亚国家一贯实行的平衡外交政策并非万全之策。若上海合作组织强调“地区利益”不是以某个国家的利益为主导,必然会吸引其成员国的兴趣。

  用新地区主义克服上海合作组织的民族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俄罗斯与中国抛开分歧,以“地区”利益为重,使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一条从俄罗斯经过中亚与中国西部一直到南亚次大陆的漫长地带的稳定弧。

  第二,中亚国家在处理与外部国家的关系时,应充分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避免大国平衡外交造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三,在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克服各国在制度、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二)新地区主义与中亚地区国际格局的建构 

  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对“九一一”事件发表强有力的声音,很多人对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合作基础的上海合作组织产生怀疑。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满足中亚地区协调机制的定位,它要求在地缘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做有些人所认为的空泛讨论的俱乐部。上海合作组织开始深化在安全事务与经济上的合作,它在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被设想成为对美国在中亚地区正在增长的政治、经济影响的平衡力量。有人认为,“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目的仍然是平衡美国与西方在欧亚大陆中部的影响力。并且,上海合作组织和其他一些组织证实了它们作为制止美国在这个地区单边主义的工具的生命力。”例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初就反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愚行、强调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完整。在一个 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上海合作组织也需要世界性的眼光,它完全可以成为开展多边外交的平台。在全球化时代,“新地区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再是画地为牢,而是进一步弱化地理意义,强调开放性。此外,还包括内涵的深入与外延的扩大,即谋求进一步的一体化和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地区之中。”[15]上海合作组织在处理地区事务中越来越有吸引力,在塔什干峰会上,阿富汗、蒙古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会议,印度与巴基斯坦也表达了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愿望。新地区主义超越了国家利益而寻求地区共同利益,促进了多边主义的发展。它为中亚地区各种力量抛开成见、寻求合作提供了一个方法。

三、结 语 

  在中亚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下,上海合作组织要有所作为必须突破国际政治中传统的框架与形式。上海合作组织是民族国家行为主体的组织,国家利益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它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交换信息、协商的机制,但在有些涉及到成员国自己利益的问题上,目前它还难以形成一致的声音。如果从新地区主义的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重视地区利益,避免以国家为中心带来的种种阻挠。另外,中亚地区外来介入力量的形成日渐明朗,上海合作组织可以用新地区主义开放性的特点把一些外部力量纳入甚至整合其中。在中亚地区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上海合作组织可以与中亚地区的其他力量展开合作。这样,上海合作组织才能保持生命力,真正做到立足中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华.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M]//李慎明,王逸舟.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9-144·

  [2]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

  [3]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

  [4] Dmitri Trenin.Southern Watch:Russia’s Policy inCentralAs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3,(3).

  [5]Richard Weitz.Why Russia and china have not formed an an-ti American alliance[J].Naval War College Review,2003,(4):57.

  [6]Ella Akerman.Central Asia in the Mind of Russia:Som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J].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3,(4):19-31.

  [7]Beon Lee.Central Asia’s Balancing Act———BetweenTerror-ism and Interventionism[J].Harvaed International Review,Summer 2001,33.

  [8]Annette Bohr.Regionalism in Central Asia:new geopolitics,old regional order[J].International Affairs,2004,(3):487.

  [9]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

  [10]白景山.印俄欲寻旧梦[J].望,2001,(46).

  [11]时殷弘.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J].国际政治经济评论,2003,(7-8).

  [12][哈]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8-132.

  [13]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2).

  [14]耿协峰.新地区主义的核心价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4,(3-4).

  [15]李一平.地区主义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3,(12).

  [责任编辑:张 梅]

  作者简介:胡琦(1980-),男,湖北孝感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世界史;胡静(1979-),女,重庆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