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资料>文化交流

聚焦中俄青年交流活动 当中国姑娘遇见俄罗斯套娃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8:40作者: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4-05-27 09:03:57

   5月4日,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主题文艺晚会上,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几名俄罗斯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表演情景舞蹈《姑娘遇上套娃》。图片由黑龙江大学团委提供

  继中俄两国在互办“国家年”、“语言年”和“旅游年”之后,“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亮相启动。黑龙江作为我国与俄罗斯地缘关系最为密切、民间对俄交流层次最广的省份,各种交流活动不胜枚举。近日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中俄大学生艺术交流基地”之一,齐齐哈尔大学迎来了第五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活动。而这样的政府与高校主导的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活动,正是近年来我省高校对俄交流活动的一个缩影。

  “姑娘遇见套娃”两国文化撞出了火花

  5月20日晚,齐齐哈尔大学音乐厅内座无虚席,第五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在这里开启。作为一场难得一见的艺术盛宴,在场的师生对此都抱以最大的期待。莫斯科国立人文学院的师生们演唱的《战争年代的歌曲》很快拉近了中俄师生的距离,中俄两国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经历,赢得了观众们深深的共鸣。但在随后的演出中,除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民歌,中国大学生观众们对于俄罗斯学生的节目,更是抱有一种猎奇的心理。由于此次前来交流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东西伯利亚国立文化艺术科学院和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的学生,台上黄皮肤、黑头发亚洲人模样的俄罗斯少数民族让观众感到惊奇。

  在21日的座谈会上,尽管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参加座谈的几百名大学生除了俄语系的学生,几乎都听不懂俄罗斯学生的发言。而俄方除了莫斯科州国立人文学院的学生和部分理工方向的学生外,大多数人英语欠佳。场下交流,大家对着眼神,不断比划着。尽管都在努力展示自己,可颇有些遗憾。

  齐齐哈尔大学教师张成说,现在的本科在校生都是“90后”,出生时苏联已经解体,对于俄罗斯,已没有老一代人特殊的苏联情结。比如问学生想去哪些国家留学、旅游,80%的学生都回答选择欧美日韩等国家。中方现场参加座谈交流会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都非常好,对于美国、英国,无论历史文化还是经济地理都如数家珍,可对于邻国俄罗斯却很是陌生,甚至连与黑龙江省接壤政区的名称都说不出来。

  5月4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2014年全国大学生主题文艺活动专题节目。由四名俄罗斯留学生参与的黑龙江大学学生艺术团表演的情景舞蹈《姑娘遇见套娃》成为最大亮点,受到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个节目同2010年“五月的鲜花”文艺节目中的《丁香花与布拉吉》一样,都是将中国文化元素同俄罗斯文化元素融为一体,互相碰撞出了火花。然而就像这些节目的名字,当我们与俄罗斯相遇,最容易的一步就是互相找到那些熟悉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可是除此之外,彼此共同的话题却很少。

  走出“红高粱”认识现实的中国

  谈起俄罗斯学生对中国的不了解,黑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工作人员、曾在2010年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李永欣介绍,高速发展中的现代中国在不同的俄罗斯人眼中呈现出的完全不同的状态,一部分人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另一部分则认为中国人是“经济动物”,钱多的要买下全世界。

  李永欣说,即便是在孔子学院所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即便边贸已经进行了多年,不了解中国的俄罗斯人仍占相当大比例。譬如,当地的俄罗斯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但是他们所用的汉语教材都是俄罗斯人编著的,很多内容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课本里的中国人的穿着打扮、生存状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以至于在一些俄罗斯人的心中,中国人还过着电影《红高粱》里面的生活,这让中国老师大吃一惊。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起,黑龙江大学和俄罗斯远东大学的老师合作编写了对俄汉语教材《汉语新起点》和《汉语新目标》,填补了国家在对俄汉语教学方面的空白。

  在孔子学院开展教学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们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澄清俄罗斯学生的一些模糊看法。比如很多俄罗斯学生都觉得,中国人人都骑着自行车上班。中国老师就耐心地告诉这些学生说:自行车在中国的确还有,但自行车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现在中国有完整的公交、出租系统,私家车出行也很普遍,并且,中国还有高铁、磁悬浮,航天方面还有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中国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是全球第三。中国离发达国家还差得远,并且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归根结底,要用一种亲和、真诚的方式,把当下的中国、中国的文化完全地展现给俄罗斯人,在逐渐了解中,才能消除观念的偏差,让他们真正爱上中国。

  据李永欣介绍,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自开课以来,来自黑龙江大学的教师每周向学生们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他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请中医专家讲授中医理论课,请华人书法家现场演示中国书法,开设太极拳讲座等。久而久之,中国灯笼、中国结、长城和天坛等都成了学生们熟悉的事物。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三所高校与俄罗斯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黑大”成固定俄语词汇青年交流影响深远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加深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对方的国家看一看。目前,在俄罗斯有14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到中国进修学习汉语,每年两国互访的青少年代表团数量不断增加。

  在第五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活动期间,记者采访到了一些俄罗斯大学生。家住赤塔市在后贝加尔国立大学音乐系5年级就读的卡佳对记者说,这是她第一次出国,第一站就来到中国,齐齐哈尔的清澈和美丽给她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她只能感慨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她一定要把来中国所看到的东西分享给她的家人。就读于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工程系二年级的阿廖沙已经是第三次来中国了,阿廖沙说在俄罗斯学生里,他是一个中国迷,只要有交流活动他都会报名,不错过任何一个来中国的机会。此前他已经去过满洲里和牡丹江,中国的繁华和热闹令他印象非常深刻。阿廖沙说,将来有机会还想去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会看一看。在交流会现场,记者还遇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小留学生娜斯佳,娜斯佳告诉记者,她的家在伊尔库茨克市,因为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感兴趣,她高中毕业就毅然决然选择来中国上大学。她说到了中国,发现中国比她想象的要好,这几年的经历会是她一生的财富。

  黑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和前苏联曾经有过亲密友好的时期,尤其是黑龙江省传统友谊和民间交往的积淀都非常深厚。但是受两国关系的影响,双方存在相当长的一段认识断档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逐步恢复展开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交流。

  黑龙江大学外事处处长张晓光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远东大学举办的汉语大赛名噪一时,每年获奖的前十名同学都免费来中国学习三周、旅行一周,以该活动为代表的系列交流活动重启了中俄高校交流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黑龙江大学多次与远东大学等多所俄罗斯高校进行了更频繁的艺术交流,频度之密让“黑大”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俄语词汇。2006年是中俄关系取得突破的又一个春天,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张晓光认为,中俄青年之间乃至中俄之间的交流,缺乏的是专业的翻译人才,当务之急是培养中俄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第5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东西伯利亚文化与艺术科学院舞蹈学院学生表演具有西伯利亚民族风情的舞蹈《飞吧,我的马》。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4-05-27 09: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