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资料>经贸合作

李大伟:如何在中亚铺设“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6:06作者:更多文章来源:石油观察 2014年06月17日 18:01

  一、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状况 

  (一)双边贸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 

  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36.4%,显著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个别年份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增速甚至超过800%。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合计高达459.43亿美元。其中,进口246.4亿美元,出口213.1亿美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29.4倍、24.2倍和43.3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为3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仍呈进一步放缓态势。

  (二)中国是中亚五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占据较大比重 

  中亚五国经济总量较低,并非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本世纪以来,中亚五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由2001年的0.38%上升到2012年的1.19%,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处较低水平。

  然而,对于中亚五国而言,中国已经基本取代俄罗斯,成为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2年,对华贸易总额占哈国贸易总额比重超过1/4,占乌国1/5左右,占塔国40%,占吉、土两国50%以上。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有着上千公里的相邻边境线,且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一直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本世纪初中哈贸易占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的比重一度接近90%。

  近年来,随着中亚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矿资源的不断开发,特别是中土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有效促进了土库曼斯坦等国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中哈贸易占比有所下降,但2012年仍高达55.9%。

  (三)中亚五国对华出口以能源矿产品为主 

  中亚五国由于工业化程度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自身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能源矿产类初级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较为丰富,加之通向中国的输油管道建设已经基本完毕,其对华出口额中石油占比接近60%,从哈进口的原油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3.9%,排名第八位。

  此外,哈国也是中国重要战略资源铀矿砂的主要来源地,进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70%以上。其他中亚国家的出口结构均受其资源禀赋的影响。塔吉克斯坦在锑、铅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有色金属矿砂占其对中国出口比重接近80%;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且和中国有天然气管道联通,天然气占其对中国出口比重高达80%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乌兹别克斯坦除在铀矿、天然气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外,还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除铀矿、天然气外,还包括棉花和初级棉织品。吉尔吉斯斯黄金等贵金属储量相对丰富,对中国出口中贵金属占比超过1/3,是中国重要的黄金进口国。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 

  中亚五国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工业体系基本陷于瘫痪,绝大部分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占比一度超过60%。

  近年来,随着中亚五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各国对橡胶、钢铁制品、机械设备、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2012年中亚五国从中国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超过40%,机电产品占比不到1/3。其中,吉、塔两国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超过60%,机电产品占比则不到15%。

  二、中国和中亚五国双向投资合作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整体来看,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年均增长55%,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和为33.77亿美元,是2007年的8.95倍。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主要投资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哈投资存量为62.5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的80%;2012年中国对哈投资额高达29.9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15%,占当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和的88.72%。而中国对中亚其他四国的投资规模相对偏低,近年来对土、乌两国甚至出现投资存量下降的现象。

  目前,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规模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规模最高的哈萨克斯坦为例,2005年-2013年1季度,中国对哈直接投资合计仅为90.9亿美元(哈方数据),仅排名第五位;而荷兰对哈国总投资额为467亿美元,在各来源国中居第一位,远高于中国。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以采矿业和建筑业为主,制造业比重偏低 

  中亚五国普遍国内市场规模较小,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弱,且法律环境较差,但能矿资源丰富,因此流入中亚五国的外资多属于“资源寻求型”。2012年哈萨克斯坦利用外资行业结构中,流向采矿业的占据60%以上,而流向制造业的不到1/5。受此影响,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也主要以采矿业为主。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最新统计数据称,截至2013年6月,中国在哈国投资存量中2/3以上流向采矿业,其他主要流向建筑、金融、房地产、商务等行业,流入制造业的规模很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造业相对落后等原因,中亚五国对外投资能力很弱。2012年哈萨克斯坦对华投资规模为555万美元,在中亚五国中位居榜首;其他四国对华投资规模均在100万美元左右。

  (三)中国对中亚五国工程承包规模高速增长,但仍处较低水平 

  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工程承包营业完成额为4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8%,明显高于12.8%的全国平均增速。然而,五国工程承包完成额总计仅占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总额的3.9%,尚不及沙特、印度或安哥拉一国的数额。

  三、中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集中于资源领域 

  由于要素禀赋的原因,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领域。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核等大型能矿企业均已在中亚各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公司2010年原油产量已高达2423万吨,占当年哈国原油产量的1/4以上。这种合作模式对促进中亚各国经济增长和保证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国际舆论乃至东道国国内的非议。

  目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已向中国提出在非资源领域加强合作的意愿,三国政府也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汽车、服装、电子等产业赴中亚地区投资。但受制于东道国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能力差、市场环境恶劣等因素,能源矿产开采在中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

  (二)制度层面合作相对滞后 

  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成立了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签署了《上合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等一系列经贸合作纲领性文件等。然而,这些合作目前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较少涉及通关、关税减让、检验检疫、服务贸易、资格互认等具体问题,自由贸易区谈判尚未启动。

  同时,俄罗斯为发挥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所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客观上也影响了中亚成员国和中国在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目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已经结成关税同盟,货物在三国间流通已免征关税,在人员流动、统一能源市场、资格互认乃至货币一体化等领域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其进展速度要快于中哈合作。

  (三)中亚各国投资环境较差 

  一是中亚国家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普遍较差,“潜规则”盛行,腐败严重,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据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企业反映,在中亚各国办理企业审批时间较长,政府往往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需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甚至不得不向当地政府官员行贿。

  二是中亚各国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各国境内基本没有高速公路,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严重电力短缺。

  三是中亚各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外资企业在当地融资面临较大困难,且换汇程序复杂,效率低。

  四是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申请面临较大困难。

  五是中亚各国普遍采用威权政治体制,政局变动时有发生,加之“三股势力”相对活跃,投资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

  (四)双边贸易层次仍然偏低 

  目前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中,层次较低、规模较小、货物质量较差的边境贸易仍占据一定比重。这种边境贸易市场秩序很不规范,商品档次较低,多为新疆当地商人从内地转运而来的低档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对提升中国商品的海外市场知名度的积极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影响中国出口商品信誉。同时,中亚各国有法不依现象十分严重,“灰色清关”现象一直未能根除,商品有时仍需通过变相行贿等方式才能过关,对从商者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四、对策建议 

  (一)将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重工业投资作为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点 

  目前,中亚各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通过发展重工业进而建立基础工业体系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钢铁、化工、非金属制品等重工业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上述领域扩大对中亚国家投资既能够有效发挥中亚各国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重工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改变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过度集中于能矿资源开采领域的状况。

  此外,中国的纺织、皮革、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广泛的投资空间。因此,建议将制造业投资作为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点。

  (二)加快和中亚各国推进多边自贸协定等制度层面合作 

  目前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制度层面合作相对滞后,关税壁垒较高,海关运作效率偏低,自然人流动存在较大障碍,边境贸易秩序仍不规范,贸易投资企业利益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中国和中亚各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建议中国加快推进和中亚各国在海关管理、检验检疫、签证颁发、资格互认以及边境贸易管理等领域的制度性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渐降低各类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上合组织所提出的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自贸区建成后,未来可考虑和欧亚经济共同体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包含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中亚各国在内的亚欧自由贸易区,提升中俄等大国在全球经贸规则中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制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

  (三)加强和中亚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方面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道路、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完全可以参与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制造业赴中亚各国投资奠定基础。中亚各国土地资源丰富,在棉花等农产品领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中国和中亚各国应加强在农业种植资源交换方面的合作,相互提供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通过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商业化生产来促进两国农业发展。

  (四)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中亚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和中亚各国的政治互信,有效地遏制“三股势力”活动。然而,受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赴中亚各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

  为此,建议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的作用,由中国和中亚各国联合出资组建开发性国际金融机构,并联合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等国际金融机构,支持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资本及时跟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来源:石油观察 2014年06月17日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