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哈萨克斯坦的“丝路”印象
原标题:通讯:哈萨克斯坦的“丝路”印象
新华网阿斯塔纳6月4日电(记者 张崇防 聂云鹏)“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个多月前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古丝绸之路的“印象”。他在演讲中发出了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北临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专家们认为,古丝绸之路横贯哈萨克斯坦全境,旧都阿拉木图更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之路的必经之地,长期充任中西方贸易的“中继站”。
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印象又是什么?
“中国媒体丝路行”记者来到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寻找有关丝绸之路的遗存。
尽管在这座中亚最大城市里似乎已很难发现见证古丝绸之路的实物,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在哈萨克斯坦的现实生活中,丝绸之路的痕迹“处处可见”。
上周,哈国家博物馆刚刚举办了中亚国家手工艺品展销会,博物馆大门上方挂着印有沙漠驼队及“丝绸之路”字样的巨大条幅。参展摊位占据了馆内的三层楼,展品种类从丝绸服饰到茶具餐具和工艺品,无不透露出古丝绸之路的风韵。据在此摆摊的客商介绍,这样的交易会每年要举办四次。
在阿拉木图市区的一个大巴扎,记者发现,不少新鲜果蔬并非全部产自当地,也并非全由当地客商经营。阿拉木图的苹果,俄罗斯的大樱桃,中国的巴旦木和小胡桃,乌兹别克斯坦的白杏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在这里汇聚。商人们会视情况用俄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或土耳其语等竞相揽客。26岁的小伙哈伊姆说:“最先是我的父亲在这里摆摊,现在我很乐意地接过了他的生意。”
相较古丝绸之路的痕迹,哈萨克斯坦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印象更深,也更感兴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近来表示,要把阿拉木图建成新丝绸之路上的“金融中心”。他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已开始封关运营,哈方客商入区经营,两国边境贸易较以往更加快捷、畅通。
不少当地民众认为,几年前正式启动的中欧国际公路哈境内路段的工程已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部分。
在建的这条公路名为“西欧—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全长8445公里,哈境内路段总长2787公里,穿越该国的五个州。道路全线贯通后,中国经俄罗斯到西欧的线路将较现在缩短三成以上。
“这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通过哈国境内转运的货物量将大幅增加,届时货物与人员也不用挤在阿拉木图中转,而沿线的地区和城市都有了发展机会。”一位哈萨克斯坦居民这样向记者描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
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市场上,自然少不了华人身影。1965年出生的黄洁来到哈萨克斯坦已逾20个年头,现在阿拉木图市区的亚联市场经营一家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店铺,主要经营厨具等日用品。
据这位女老板介绍,她店铺的日营业额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大多数商品从中国内地运来。“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通关的速度越来越快,货品通常两天内就能顺利抵达。”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总统府西南方向有一座地标性建筑——北京大厦。总经理王山告诉记者,这家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五星级酒店吸引越来越多“高级别”商界人士入住。公开的会议信息表明,这里举办了多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的研讨会。
“这是我们乐见的一个现象,无论是对中方人士,还是对哈方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的企业界和商界人士,北京大厦都是一个纽带和桥梁,甚或是一个‘加油站’。”王山说,酒店用地道的中餐,包括哈萨克人最为喜欢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松鼠鱼、软炸蘑菇,尤其是烤鸭,来帮助各方深化对丝绸之路的印象。
“如果把汉语、石油和丝绸之路三者放在一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记者问21岁的女大学生爱拉。
“就业,”爱拉简单直接的答复有些出人意料。
爱拉是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和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该校的中哈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四年,能清晰地写出“丝绸之路”四个汉字,她计划今年9月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
“再经过几年的汉语学习,我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中国大公司工作。”她认为,中国能提供“更大、更多的”机会。
来源:新华网 2014年06月04日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