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资料>外交合作

欧亚经济论坛热点:丝路沿线各国能否实现"大通关"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7:08作者:华商网-华商报文章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3-09-27 04:10

  

               欧亚经济论坛热点:丝路沿线各国能否实现"大通关"

 

 

  如果陕西的兵马俑要去荷兰展览,不走海运,而是坐国际联运班列走新欧亚大陆桥,会怎样?也许会在新疆阿拉山口边境堵上2个月,还要向沿途近10个国家的海关一次次报关、接受检验,恐怕不是一场轻松的旅程。如果兵马俑在西安报关后,就能一路被沿线国家免检放行,享受“属地报关一关到底”的“大通关”便利,那么不仅是兵马俑,更多的中国货物都会愿意从西安出发,运往中亚、欧洲等地。欧亚经济论坛欧亚大陆桥物流合作分论坛昨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举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否实现大通关,成为此间热议的话题。

  铁路通关难赴中亚货物一走几个月 

  “现在我们所有通往欧洲的货物,都选择海运,陆运不便利。”西安远洋国际货运公司经理Leo说,比如陕西果汁出口量大,目前,如果从西安出发经青岛港到荷兰鹿特丹,货运时间需要40至50天,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要完成全旅途,总运费约3500美金。而相同的集装箱,仅从西安到新疆阿拉山口的总运费就要上千美金。

  更重要的是,目前西安铁路运输没有开通直达中亚、欧洲的国际班列,只能从西安运到新疆边境口岸,再向哈萨克斯坦等毗邻国家申请报关。“目前,我们也代理一些到中亚的货物,主要是重型设备、基建材料等,但是通关非常难,经常要在新疆边境等很久。”Leo说。

  “在阿拉山口,一天最多时积压着7000到8000个货物集装箱,很多列车在那里一堵就是一两个月,甚至影响到了发货的港口。”连云港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葛恒学说,列车到了边境要换装。“许多国家之间的铁路轨道宽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他们用的是前苏联体系的铁路,比中国的轨道要宽10厘米。火车得把货物转到能在另一种轨道运行的火车上,从某种程度上造成通关难。”

  “铁路要穿越各国的边境线,每到一个国家就要报一次海关,而各国海关对货物的安全性不了解,一般都要进行检验,通行的国家越多,报关次数越多。”葛恒学说,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运输不够方便,更多企业选择海运。

  建议协调沿途各国海关为西安提供更好的通关服务 

  为了解新欧亚大陆桥的实际物流情况,2011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曾发起“重走丝绸之路”——新筑欧亚大陆桥活动,采用公路、铁路两种方式,历时77天,行程16000公里,途经9个国家、29个城市,证实的确存在这些通关难题。

  西安港务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中亚各国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换装程序繁杂,新欧亚大陆桥通过7个国家(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涉及两种铁路轨距。个别国家换装能力不足,目前包括集装箱在内的货物,在口岸平均滞留时间占全程运输时间的30%。

  “目前新欧亚大陆桥的物流通道还不够成熟。”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建议,应建立新欧亚大陆桥间的国际协调机制,设立新欧亚大陆桥运输协调委员会,为各地区协作建立平台。

  在通关机制方面,沿“桥”各国(地区)应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建议协调沿途各国海关,为西安提供更好的通关服务。可以考虑建立“属地报关,一关到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关”机制。

  “打通欧亚大陆桥的通关难题,对中国内陆地区向西开放是个很大的机会,也是战略安全的需要,毕竟走海运的安全性不如陆运高,而且还要受海运沿线国家的牵制。”葛恒学建议,欧亚大陆桥沿线各国海关,可以建立一个互信的协议,比如中哈之间,如果能有海关互信协议,货运在快到达中国边境时,就向哈国海关报材料,等到达时,只要核对一下货物,就可以放行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陈琳采写

  知道一下 

  新欧亚大陆桥是连接欧洲与亚洲两侧运输的铁路线,由陇海—兰新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东起中国连云港,经西安,沿北疆铁路到达中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到达荷兰鹿特丹港,自1992年投入国际集装箱运营。新欧亚大陆桥是相对于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陆桥而言的,人们把这条大陆桥比喻为“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约30亿人口,连接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评论 

  传承丝路精神 

  共享合作福祉 

  本报评论员

  旨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欧亚各国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2013欧亚经济论坛”,已如期在西安开幕。本届欧亚经济论坛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1000多位来自欧亚各国的政要、企业家聚首古城,交流合作信息,探讨合作途径,共谋发展大计。

  自从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欧亚经济论坛的意义不言而喻。恰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本届欧亚经济论坛的演讲中所称那样,在国家平等、改善贫穷、抵制地方贸易保护、加强民间交往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就在此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这是本届“欧亚经济论坛”召开不得不提的一个背景,同样也是与会各国所期盼和奋斗的目标,通过彼此之间坦诚的协商合作,找到各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提振国家地区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心,让这个惠及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让亚欧地区,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引擎。

  两千多年前的驼铃声响彻在绿洲与沙漠中,张骞出使西域打通连接中国、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海洋贸易冲击的没落,亚欧地区的贸易交流通道,几经浮沉。如今以亚欧大陆各国紧密合作的新貌,重新活跃于世界经济版图,成为全球贸易的大通道。

  这条经贸合作交流之路的荣衰交替,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在沟通着亚欧各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交流、联系的纽带上,将各国联系起来发挥合力,着力点在于亚欧各种的“连通”。所谓通,则共荣;阻,则皆损。但问题在于,该如何连通?我们看到,在过去交通运输不畅,是困扰欧亚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从1992年便开始推动“亚洲高速公路网”项目。如今在一个技术革新、金融高度自由的时代,亚非欧国家展开更活跃多元的经济交往,合作领域从过去依靠交通的人力、能源、矿产等,纵深拓宽到现在的技术、投资、金融、服务。

  同样我们看到,将亚欧各国的合作如果仅仅视作为贸易通道,拓展贸易联系,只能带来一些贸易中心城市的繁荣,无法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新崛起,则更需要亚欧各国之间打破贸易和投资壁垒,实现贸易自由、金融自由的深度多边经贸合作和广泛的政治文化交流。

  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开启的古老丝绸之路,蜿蜒至今,延绵两千多年。这期间,有连通也有中断,有玉帛也有干戈。亚欧各国交往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找到相关各国的利益共同点,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共享福祉。

  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这也是亚欧各国聚首西安“2013欧亚经济论坛”的意义所在。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9-27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