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实践与理论
书影《上海合作组织:实践与理论》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合作组织:实践与理论
作者:曾向红 著
出版社、上架日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 (2021年1月)
装帧:平装
语种:中文
字数:31.4万字
作者简介
曾向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等。目前担任《国际展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亚研究》编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迄今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
内容提要
202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通过成员国的协同努力,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且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本书通过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如大国互动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亚成员国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合作进展与局限、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面临的新形势等,不仅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做了深入分析,而且在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学理化水平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前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缘起于解决边界问题的国际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也是在21世纪成立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还是第一个提炼出“三股势力”的概念并将打击这些势力作为组织使命的国际组织,也是第一个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作为组织精神的国际组织。目前,上合组织已是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性地区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下称“上合组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
上海合作组织经过十九年的发展,已度过制度初建的阶段并有效地应对了诸多挑战,并且于2017年实现了首次扩员。十九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斐然,与此同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低估。对于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学术界并不乏相应的研究成果。事实上,自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已出版了不少专门分析上合组织的专著。大体而言,由于该组织与中国周边、多边外交息息相关,国内出版的专著远多于国际学术界。至少就英语学界而言,虽然学术论文不少,但集中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专著并不多见。而就目前已出版的国内外专著而言,它们对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力、机制建设、合作领域(包括经济、安全、法律、能源、环保、人文交流等)、发展方向、指导理念、与中国外交之间的关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等议题做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这对于人们及时、有效地把握该组织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及组织的演变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专著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尽管研究主题虽然丰富多样,但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专著采用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较少对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换言之,国内外学术界虽然的确将上海合作组织定位为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认为其践行了新的安全理念或者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范式,并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在上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两个大国外交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国内外学术界较少从理论的角度去揭示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中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也就是说,国内外学术就上合组织做出了许多论断,然而却很少从学术层面上进行论证。如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而言,毋庸置疑,该组织的确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而且也的确是中俄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然而,学术界却很少运用国际机制理论或多边主义学说,来对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大国在组织内的互动、中俄互动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缺乏这种分析所带来的一种结果,是作为一种区域研究对象的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与主流国际关系研究之间是脱节的。简而言之,在目前的研究中,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特殊和孤立的国际现象,从而限制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深度。这种状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消极后果。在学理层面,由于未能意识到上合组织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所具有普遍性,故不利于学界提炼国际组织发展的“上合组织经验”,以与学术界的国际组织研究进行深入对话,甚至修正西方关于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多边主义、地区一体化的既有理论。在政策层面,忽视对上合组织的学理研究,容易导致学术界开展重复研究,从而生产出诸多低水平研究成果,这不利于决策者和普通民众深入把握上合组织的发展成效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会限制相应政策建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对上合组织进行理论性研究,与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同等重要,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应该努力的方向。上文对现有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专著的评价,并不是说不能对上合组织进行描述性的研究,相反,这种研究不仅需要,而且非常重要,这是人们恰当地理解上合组织发展轨迹的前提;不过,需要强调,如果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旨在为人们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提供科学知识,那么,超越对上合组织的描述性研究,推进对上合组织的理论研究,或许是学术界目前的当务之急。诚如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青岛峰会所指出的,上海合作组织“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及其实践过程“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鉴于此,学术界有必要阐明上合组织是如何实现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的,而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前,至少需要对上合组织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然后才谈得上阐明上合组织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对既有国际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要对涉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前景的所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上海合作组织从成立至今也就二十年。然而,上合组织从一个初生时被西方视为“清谈馆”与行动效率屡遭外界质疑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到当前成为对维护欧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涵盖世界近40%人口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国际组织,上合组织所走过的道路虽不乏崎岖与坎坷,但终究保持了自身的行动活力,取得了不少可观的成就。如就合作领域而言,上合组织已成为一个安全、政治、人文、对外合作“四轮驱动”的国际组织。事实上,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面临需要谨慎、恰当地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包括大国博弈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亚国家的转型与上合组织演进、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建设的进程及不同成员国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安全合作的进展及其局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及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后面临的新的内外部形势、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人文合作的途径及其前景、上海合作组织与其他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地区性国际机制之间的互动,等等。回顾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不仅繁多,而且大多攸关组织的发展前景。一旦处理不当,其中一些问题很有可能已导致上海合作组织丧失行动能力,或因遭到成员国的抛弃而解体。
本书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尝试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学理化水平。如前所述,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要全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超过了笔者的能力,故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笔者的知识储备和对议题的熟悉程度,本书将着重分析大国互动与上合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亚成员国与上合组织的发展、上合组织框架下合作进展与局限、上合组织扩员后面临的新形势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至于上文提及的其他涉及上合组织发展的重大议题,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故本书将不再赘述。尽管本书对上述四个方面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运用的层次,但如果这种尝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激励更多的研究者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研究开展研究,尤其是具有一定学理意义的研究,那么笔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即已达到。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共包含十章内容。其中,第一章是对上海合作组织在过去十九年中所取得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2018年青岛峰会进行简要分析,接下来的八章涉及四个方面的主要主题。如第二章、第三章将集中分析上海合作组织与大国博弈,既分析大国竞合关系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也会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对大国互动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第五章则深入探讨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上合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着重探讨上合组织框架内合作的进展与局限;第七、第八、第九章则分析了上合组织扩员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包括扩员后大国在组织框架内互动模式、中亚成员国对上合组织的新期待、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涉及的相关研究议题。在对上海合作组织与大国互动、中亚成员国的参与、上合组织的合作进展与局限、上合组织扩员后面临的新形势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做了必要的分析之后,第十章将围绕上合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进行总结与讨论。结论部分则对本书的发现进行简要的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致力于使本书各部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视角,不过,囿于研究议题的性质和笔者的水平限制,并不是本书的每章内容具有同等深入或新颖的理论元素。从整体上来看,本书属于理论运用型而非理论创建型研究,即主要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相应的理论视角或构建相应的分析框架,而非依据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经历构建新的理论范式。就此而言,本书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最后,仍需再次强调的是,倡导对上海合作组织开展更多的学理研究,绝非否认对上海合作组织进行描述性或政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只是尝试指出,在盛行对上海合作组织进行描述性或政策研究的当下,有必要实现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并驾齐驱与相互促进,如此将进一步推动对上海合作组织研究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回顾
第一节 上合组织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上合组织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青岛峰会与上合组织的新征程
第二章 大国互动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大国对上合组织的认知
第二节 大国基于对上合组织的认知所采取的政策
第三节 大国互动与上合组织的长远发展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俄在中亚地区互动的影响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上合组织的聚合性与中俄在中亚的合作
第三节 上合组织的离散性与中俄在中亚的竞争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中亚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现有研究与国家主义的小国分析路径
第二节 象征性价值的凸显:从“上海五国”到上合组织
第三节 能力不足:9?11事件后的上合组织
第四节 地位提升:“颜色革命”后上合组织
第五节 期望升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上合组织
第六节 受到质疑: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动荡后的上合组织
第七节 中亚成员国对上合组织发展历程影响的启示
第八节 结语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亚国家的社会化
第一节 中亚国家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上合组织社会化中亚国家的规范内容
第三节 上合组织社会化成员国的机制
第四节 上合组织社会化的政治效应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安全合作及其前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国家行为动机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反恐行动与适当性逻辑
第四节 上合组织成员国反恐的后果性逻辑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扩员后中俄印在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可能互动模式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第三节 中俄印在上合组织内的四种可能互动模式
第四节 各成员国的偏好及其走向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扩员后中亚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期待
第一节 扩员后影响中亚成员国诉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扩员后中亚成员国的主要期待
第三节 上合组织的应对之策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方向
第一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共同体研究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议题
第三节 共同体研究密切相关的四个理论命题
第四节 结语
第十章 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实践创新
第二节 上合组织的理论创新
第三节 促进上合组织平稳运行的建议
第四节 促进上合组织研究的建议
第五节 结语
结 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