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成员>观察员国>蒙古

蒙古国:“第三邻国”战略重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4-12 11:39:44作者:陶短房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09-01 05:39:09
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国,这是自2003年之后,首位访蒙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正如外界所预料的,此次访问期间,中蒙这两个刚刚宣布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邻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话题上。

 

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国,这是自2003年之后,首位访蒙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正如外界所预料的,此次访问期间,中蒙这两个刚刚宣布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邻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话题上。同时,双方共签署了30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档,覆盖采矿、畜牧、交通运输、贸易、电力、金融等多个领域,双方承诺在经贸领域继续本着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原则,展开“全方位互利合作”,并承诺在中蒙矿能和互联互通委员会等双机制框架内,加快推动中蒙铁路、公路、铁矿、铜矿、铅锌矿、铀矿、煤炭、石油、电力、化工、汽车制造、轻工、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矿能资源大项目产业投资合作。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蒙双边贸易总额仅3.24亿美元,2013年则高达59.6亿美元,占蒙古外贸总额比重一半以上,今年1-7月,中蒙贸易额达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此次访问期间双方所发表的“联合宣言”提出,中蒙双方将积极利用经贸合作的潜力、机遇,通过支持贸易便利化、举办东北亚博览会、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建立中蒙博览会等方式,争取到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这相当于蒙古当前外贸总额的约80%。

在东亚,蒙古国是典型的“古老民族、年轻国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两个邻国,这不仅在政治上令蒙古的选择余地变得相当狭窄,更令其在经济上不得不更多依赖于这两个邻国。然而随着蒙古国成为全球矿能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学人》杂志曾预测,蒙古全国可开发矿藏总价值高达1.3万亿美元,而这个国家只有区区280万人口。依靠矿产收入,蒙古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9%,最高峰时竟高达17.5%,2012、2013年两年虽有所放缓,也分别高达12.4%和11.7%,这让原本对“第三邻国”发展战略半遮半露的蒙古,开始更加直言不讳地谈论、乃至实施这一战略。

在这种思路引导下,2012年蒙古政府通过了新版《海外投资法》,这一打着“便利外国对蒙古投资”、“保护海外投资者利益”的新法案,实则对海外投资蒙古资源类产业,提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出于“第三邻国”思路的考虑,蒙古最大执政党民主党推动蒙古大呼拉尔通过了“关于矿山治理事项的规定”,对外企在蒙古矿业开发中的控股权施加种种限制条款,蒙古在号称世界储量最大焦煤田之一的塔万陶勒盖煤矿开发招标中,不仅从一开始就制订特别限制条款:发标前就将煤矿分为两块,一半由蒙古自己经营开发,一半交给外资开发,并且要求中标的外国财团负责修建从煤矿通往赛音商德市的铁路专用线,以及专门的电厂和公路。而当包括中国神华集团在内的3家外企组成财团中标后,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竟宣布“投标不算”,要求重新组织谈判、招标,以便让日韩企业也加入进来,并借此提高“要价”,民主党负责人阿勒坦呼雅格甚至曾推动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建议,鉴于塔万陶勒盖资源100%属于蒙古国,因此开发所占份额中30%应在蒙古国内进行IPO,10%留给蒙古国内机构,另10%平分给蒙古全体国民,也就是说每个蒙古国民都能分到365股,而这种分配方式“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今后类似开发项目的惯例”。

“第三邻国”战略最初看上去似乎前景光明:美、日政商人士纷至沓来,商讨从经济开发区到战略伙伴合作框架、各层面的合作事宜。被蒙古国寄予最大期望值的“摇钱树”塔万陶勒盖,虽然没能如愿吸引到日、韩飞来的“凤凰”,却一度“钓”来世界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的力拓,这让蒙古朝野一度感觉爆棚。直至今年1月,《经济学人》还以“矿产品不愁卖”和“第三邻国战略有利于获得更高收益”为由,预测2014年度蒙古将获得15%以上的超高经济增速。

然而“第三邻国”看似近在眼前,寻时却远在天边。今年上半年,蒙古经济增速骤然大幅下降,只剩下5.3%,是2010年后最低的半年增幅。截至7月底,蒙古通胀率达到14.9%,货币图格里克至8月14日止,较去年汇率最低位已贬值16%,蒙古央行表示,截至6月底,蒙古国家外汇储备仅剩1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8%。

许多分析家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蒙古朝野对“第三邻国”政策进行了片面化解读,并且对政策实施效果做了过于乐观的预期。由于过度沉湎于“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待价而沽心理,蒙古在过去两年里对外国投资者予取予求,朝令夕改,不断提高要价,这种做法不仅令“两大邻国”望而生畏,“第三邻国”的投资者们也被吓得纷纷离场观望,原本兴冲冲赶来的力拓,如今也已意兴萧索,导致塔万陶勒盖的开发陷入僵局。

在乐观情结驱使下,蒙古国政府两年来累计向国际市场发行美元计价的“成吉思汗”国债15亿,日元计价的“武士”国债折合美元约2.5亿,蒙古发展银行担保发行国债5.8亿美元,外债总量膨胀到G D P总量的20%,和国家预算的50%。去年初,蒙古央行更以上述国债为担保,发行了与国债总量等额的图格里克,为本就脆弱的经济,注入了更多流动性。当资源价格冲高回落、外来投资(不论来自两大或“第三邻国”)纷纷离场之际,曾给人带来无穷憧憬、遐想的蒙古经济,也便无可奈何地被“打回原形”。

正因如此,今年以来,蒙古在继续谈论“第三邻国”战略的同时,强调“和两大邻国改善经济关系对蒙古而言不是选择而是需要和必然”,为此,蒙古对普京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计划表现出有节制的兴趣,对中国“新丝绸之路”方案也给予矜持的掌声,而通往中俄两国新铁路、公路修建计划,如今也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焦煤供应似乎也有了转机——— 蒙古政府日前表示,希望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焦煤供应国。

不过这些措施能否立竿见影,目前还很难说。“第三邻国”战略本身并无问题,但在投资政策上自估过高,在契约问题上取舍任意,是不论第几邻国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礁石”。不仅如此,鉴于蒙古的特殊地理形势,不论第三、第四还是第一百个邻国,要实现成规模的互通有无,也势必要经过两大邻国的地盘,也就是说,“第三邻国”战略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蒙古和两大邻国间的关系。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蒙,“联合宣言”中提及中国对蒙古开放北方港口,结合可能“死而复生”的铁路新线,或许中蒙双边关系的这一进展,会成为蒙古“第三邻国”战略山重水复之际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方都市报 2014-09-01 05:39: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