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上合成员>观察员国>蒙古

蒙古对中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两国关系核心绝非矿产

发布时间:2019-04-12 11:39:44作者:林正修文章来源:和讯网 2014-09-03 07:04:16
中蒙互为镜像,映射彼此的偏执与焦虑

  或许蒙古对双边历史的理解还可再议,但中蒙就像一对镜像,可以映射出彼此的偏执与真实的焦虑。中俄夹缝中的蒙古,民主体制与产业配套都还没完全到位,面对中国崛起的确有忧患的理由。而北京在国力渐增的同时,真正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但若中国能真诚对待蒙古,或许在这个“他者”身上,可以找到帝国焦虑的出口。

  我在乌兰巴托的华侨小学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个蒙华双语学校中,95%是蒙古本地的孩子,有别于蒙古其他昂贵的外语学校,华小学生大部分来自中等甚至贫苦的家庭。其实连一般蒙古百姓也都知道南方大国的再起,也知道汉式的教学可以补强蒙古的不足,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汉语有些联系。可惜中国面向蒙古的教育资源,太过集中在上层家庭,这些学生的首选是欧美日韩,中国提供的机会他们未必感激。

  要建立中蒙间的长期信任,关键就在于年轻世代的互相理解。而南北蒙古的深度交流将会带来彼此全新的认识。

  如果让中蒙之间有大量的寄宿家庭,在华的蒙方青年或许在感受中国物质充裕的同时,也会对中国网络审查感到不解与不耐。他们也许会心生疑问,为何中国可以在世界各地撒钱,却没办法像俄罗斯一样,照顾人民如住房与医疗的基本需求。

  如果南北蒙古的非营利组织可以自由走动,关注公共议题。内蒙将会受益于北蒙的国际网络,成为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窗口,而北蒙各界也可以更为正向地面对中国的投资。

  如果北京能走出汉族中心的封闭叙事,让全球的蒙古学者开放地讨论元蒙,满清与近代东亚,双边关系才会在一个“正确的历史认识上”(北京对日本的惯用语)重新开始。而北京的治理者也会从蒙古主导世界史的进程中,得到更多启发。

  如果以上都真实发生,蒙古人民对中国固结的偏见或能开始化解。

  习近平访蒙与两种截然不同中蒙关系的想象

  也许有人会担心泛蒙思想的再起,会冲击中国内部的稳定,但以目前的人口组成与分布来看,蒙古人之间的任何连结都不具备改变地缘秩序的丝毫可能性。开放两蒙交流将会为中国在北境带开一扇窗,带来更多改革的动力。北京对蒙工作的首要工作不是加大援助,而是开放心胸,尊重邻邦,改革自己。

  在蒙古国后杭爱省的和林王城附近,有个八世纪写就的阙特勤碑,碑的正面是唐玄宗纪念毗伽可汗亲弟特勤过世的御制宏文,碑文曰“…各修边贡,爰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患不作,弓矢载橐。尔无我虞,我无尔诈…且特勤,可汗之弟也,可汗,犹朕之子也。父子之义……”

  然而碑的另外三面,却是可汗口述的真实心情,他说:“唐人的话语总是甜蜜,唐人的东西总是精美……但他们不让我们的勇士当任领袖,只想把我们当奴仆…利用甜蜜的话语和精美的物品进行欺骗,唐人便以这种方式令远方的民族接近他们。当一个部落如此接近他们居住之后,唐人便萌生恶意。不让真正聪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获得发展。”

  阙特勤碑把大国的辞令与小邦的痛切同勒于碑,并陈于世。千载之下,观者犹然能体会草原民族面对中原王朝的焦虑。对照今天的中蒙关系,恐怕更多蒙古的有识者对中国心生警惕。

  习主席该细读阙特勤碑,理解蒙古的人心。正反碑文里有两种截然不同中蒙关系的想象,但中国看来还是停留在千年前的王朝心态。

  地缘政治的战略战术可能有很多选项,但与邻邦交往的核心的价值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蒙古无疑是个小国,但要想让这些成吉思汗骄傲的子孙敬重南方的大国,中国自己得加油了。

  (注:作者林正修为台湾海西咨询公司负责人,曾于蒙古国推动游牧绿公民新闻计划。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和讯网 2014-09-03 07:04:16

相关文章